隔壁的琴声
每日清晨六点,便准时响起来。起初是几个简单的音符,后来渐渐连成了调子,再后来竟能成曲了。那琴声透过墙壁,爬上我的书桌,钻进我的耳朵里,竟成了我每日必听的晨课。
琴技说不上很好,弹奏者显然是个初学者。有时一段旋律要反复弹上十几遍,错了就重来,单调得令人发指。我曾在半梦半醒间被这琴声惊起,恼得用枕头捂住耳朵,却终究抵不过那执着的音符。
后来我竟习惯了这琴声。它像一只固执的闹钟,准时把我从梦中拽出来。有时我躺在床上,数着那弹错的音符,竟品出几分趣味来。弹琴的人似乎特别钟爱《致爱丽丝》,那段熟悉的旋律日日重复,却从不令人厌倦。
一日清晨,琴声没有如期而至。我躺在床上等了许久,竟觉得少了什么。直到阳光爬满了半面墙,我才意识到今日的寂静。下午出门时,遇见隔壁的老太太提着菜篮回来,脸上带着倦容。
"今早没听见您弹琴。"我脱口而出。
老太太愣了愣,皱纹里挤出一点笑意:"孙子发烧,照顾了一夜。"
我才知道那琴声属于她。六十多岁开始学琴,手指已经不太灵活,却日日坚持。她说老伴走后,房子里空落落的,琴声能填满那些寂静的早晨。
次日清晨,琴声又响起来了。依然生涩,依然有错音,但在我听来,却比任何音乐都要动人。老太太的琴声里,有一种对生活不肯服输的劲头。
这世上,有人用琴声抵抗着孤独,有人用耳朵收集着别人的坚持。两种毫不相干的生活,就这样被一堵墙连在了一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