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常巷陌里的年味
腊月廿三,小年。刘婶从菜市场回来,手里提着一条草鱼,鱼尾还在塑料袋里扑棱。她走过巷口时,老槐树下已经支起了两个临时灶台,铁锅里的糖浆正咕嘟咕嘟冒着琥珀色的泡。
裁缝铺的老王正在给自家卷帘门贴春联。他踩着吱呀作响的木梯,袖口沾着金粉,嘴里衔着半截透明胶带。"往左些!"他老伴在下面指挥,手里还攥着刚拆封的"福"字剪纸。隔壁五金店的张师傅看不过去,撂下正在擦拭的铜锁,过来帮着扶梯子。
菜市场后门的空地上,几个小孩在玩摔炮。他们穿着崭新的羽绒服,却总能把裤腿沾上泥点子。每当麻雷子炸响,卖炒货的赵大爷就作势要追,孩子们便哄笑着散开,转眼又聚拢到冰糖葫芦的摊子前。玻璃柜里的山楂裹着晶亮的糖壳,在阳光下像一串串红灯笼。
傍晚时分,巷子里飘出炸丸子的香味。三楼那户新搬来的小夫妻不会熬糖瓜,正对着手机视频手忙脚乱。对门的李奶奶隔着防盗门喊:"丫头,火关小些!糖浆要熬到能拉丝才行。"她家阳台的晾衣杆上,腊肠已经晒出了油,在暮色里泛着温润的光。
胡同深处的老式单元楼里,不知谁家率先挂出了红灯笼。夜色中,那团暖光微微摇晃,映得褪色的春联愈发鲜艳。楼下垃圾桶旁,躺着几个空了的浆糊瓶,瓶口还凝着未干的米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