巷子里的老鞋匠
老街拐角处有个修鞋摊,摊主是个六十来岁的老人,姓李,大家都喊他老李。他的摊子就支在巷口那棵老槐树下,一顶褪色的蓝布篷子,一张磨得发亮的小马扎,几把形状各异的铁钳子,便是他全部的家当。
老李修鞋的手艺极好。他补鞋底不用胶水,而是拿烧红的铁片把胶片烫化了,再一点点按进鞋底的裂缝里。这法子费工夫,但补好的鞋子能穿很久。他钉鞋跟时总要多钉两枚钉子,"鞋跟吃劲,多钉两颗牢靠。"这话他常挂在嘴边。
去年冬天特别冷。我拿着开线的棉鞋去找他,老李正就着路灯的光亮补一双小孩的运动鞋。他的手指关节粗大,动作却异常灵活。见我来了,他抬头笑笑,眼角挤出几道深深的皱纹。我把鞋递过去,他摸了摸鞋面,"衬里也坏了,得一起换。"说着从木箱里翻出一块灰格子呢料,"这块料子暖和。"
巷子口新开了家修鞋铺,装着明亮的玻璃门,招牌上写着"快速修鞋,立等可取"。有天我看见老李的摊前放着几双鞋,人却不在。隔壁卖豆浆的王婶说,老李发烧了,在家躺了两天。第二天下午,老李又出现在老地方,脸色有些发青,手上的动作却依旧稳当。
前些日子路过,发现老槐树下空荡荡的。王婶说老李的儿子接他去城里住了。我低头看看脚上他补过的棉鞋,鞋底那道补痕依然结实。巷子口的修鞋铺亮着刺眼的灯光,玻璃门上贴着一张红纸:"全天营业,十分钟快修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