巷子里的修鞋匠
老张的修鞋摊摆在巷子口已经三十年了。一张磨得发亮的小马扎,一个脱了漆的木箱子,几把泛着油光的铁钳子,便是他全部的家当。箱子上总摆着半包"大前门",烟盒被汗水浸得发软,里头还剩着两三支皱巴巴的烟卷。
早晨七点,巷子里的水泥地还泛着夜露的湿气,老张就支起了他的折叠伞。伞骨断了两根,用白胶布缠着,在风里微微颤动。第一批顾客是去买菜的老太太,她们把开裂的布鞋搁在木箱上,鞋底沾着菜市场的泥点子。老张用粗短的手指捻着麻线,针尖在发黄的指甲盖上蹭两下,穿过鞋帮时发出"嗤啦"的声响。
中午最热闹。西装革履的年轻人拎着皮鞋来钉掌,老张从铁皮盒里拣出半月形的铁片,小锤子敲打的节奏像老式座钟的钟摆。巷子口飘来牛肉面的香气,他的搪瓷缸里泡着隔夜的茶渣,水面浮着两三点油星。
去年冬天,居委会送来"市容整顿"的通知。老张蹲在工具箱前整理了一下午,把磨秃的锥子、缠成团的尼龙线、生锈的鞋楦分门别类排好。最后只带走了那把用了十年的榔头,锤头与木柄的连接处,深深嵌着他的指纹。
如今巷子口新开了家智能修鞋柜,液晶屏亮得刺眼。偶尔有老人坐在金属长椅上歇脚,皮鞋后跟的磨损处,还留着老张缝补的十字针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