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常日子里的光
菜市场里,王婶的豆腐摊前总是排着长队。她不用电子秤,拈起两块水豆腐往荷叶上一搁,指尖在秤杆上拨弄两下,价钱便报出来了。主顾们递过零钱,她顺手从铝饭盒里排出硬币找零,指甲缝里还沾着些许豆渣。
巷子口修鞋的老周,工具箱里总躺着半块马蹄铁。他钉鞋跟时爱和客人闲聊,手上的活计却不停,锥子在蜡线上来回穿梭,发出细微的"嗤嗤"声。有次我看见他给小学生补运动鞋,最后用锉刀把胶底磨出花纹:"这样不打滑"。
李老师批改作业到深夜,台灯罩子被烤得发黄。她批到好的句子就用红笔画波浪线,本子角落总要写几句批语。有次我路过办公室,看见她对着篇作文笑得眼镜滑到鼻尖——那孩子写"春天来了,蚂蚁都出来打工了"。
这些细碎的温暖,像老式暖水瓶胆里的热气,悄悄地从螺纹瓶口溢出来。现在超市的豆腐包装上印着条形码,修鞋摊变成了自助修鞋机,作业本上出现的是扫码语音评语。人们追逐着所谓的便利,却不知何时弄丢了那些带着体温的瞬间。
生活的质地,本就在这些粗粝的温暖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