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茶馆
城东的拐角处,有一家茶馆,开了近三十年。门面不大,黑漆招牌上的金字已经剥落,倒像是故意要与时光对抗一般,显出一种倔强的姿态。
茶馆的常客多是些上了年纪的人。他们每日准时而至,如同钟表上的指针,分毫不差。王老头便是其中之一,他总是坐在靠窗的位置,面前一壶碧螺春,能喝上整个上午。茶凉了,便叫伙计添些热水,如此反复,竟也喝得津津有味。
"这茶,得慢慢品。"王老头常这样说。他的手指关节粗大,捏着小巧的茶杯,倒显出几分不相称的滑稽。但无人笑话他,因为在这里,快才是异类。
茶馆的老板姓陈,五十来岁,头发已经花白。他从不催促客人,即便有人只点一杯茶坐上一整天,他也只是笑笑,继续擦拭那些有些年头的茶具。茶具上的裂纹,他比谁都清楚,就像清楚每个老主顾的口味一样。
"现在的人啊,连喝茶都像打仗。"老陈有一次这样对我说,眼睛却盯着门外匆匆走过的行人。他们穿着整齐的西装,提着公文包,眼神里透着股狠劲,好像连走路都在与时间赛跑。
茶馆的墙上挂着个老式挂钟,钟摆摇晃的声响清晰可闻。但奇怪的是,在这里,时间似乎走得格外慢些。阳光透过雕花窗棂,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,那些影子移动的速度,竟也懒洋洋的。
偶尔有年轻人误入此地,多半坐不到一刻钟便要起身。他们的手指不停地敲击桌面,眼睛频频望向手机,仿佛有无数重要的事情等着处理。老陈见状,也只是默默地为他们续上一杯茶,并不多言。
茶香在这方小天地里缓缓流淌,淹没了外面的喧嚣。那些关于房价、股票、升职的话题,在这里显得格格不入。老人们谈论的是巷口新开的豆腐店,是儿孙们的琐事,是三十年前的旧闻。
茶馆的角落里,有个小小的神龛,供着茶圣陆羽的像。像前常年燃着一炷香,烟气袅袅,与茶香混在一处,竟分不清彼此。老陈每日开店前必先上香,这习惯坚持了二十多年,风雨无阻。
我想,这茶馆大概就是这座城市里的一处孤岛。外面的世界瞬息万变,这里却固执地保持着某种节奏——茶叶在水中舒展的速度,老人吞咽茶水的间隙,挂钟钟摆摆动的频率,都自成一体,不受外界干扰。
最近听说,这条街要拆迁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