沉默的屋檐下
东屋老王家的孩子,近来变了。从前见了人便"叔叔"、"阿姨"地叫,现在却只低着头,快步走过,仿佛地上有什么吸引他的东西。老王起初不解,后来才明白:孩子到了叛逆期。
叛逆期的孩子,大抵如此。他们忽然对父母的言语生出抵触,将房门关得严严实实,眼神里时常闪烁着不耐烦的光。父母叫他往东,他偏要向西;叫他吃饭,他却盯着手机一动不动。这光景,着实叫人头疼。
我见过许多父母对付这样的孩子,方法各异。有的厉声呵斥,有的苦口婆心,更有甚者,拳脚相加。然而效果往往不佳,孩子反倒愈加叛逆。这就像用手去抓沙,攥得愈紧,流失得愈快。
老李的法子倒有些意思。他的女儿去年也是这般模样,老李却不急不躁。女儿关上门,他便在门外放一杯热牛奶;女儿顶嘴,他反而笑起来。渐渐地,那扇门不再紧闭,有时甚至会开一条缝。我问老李秘诀,他只说:"孩子叛逆,不过是想要被当作大人看待罢了。"
这话确有几分道理。少年人急于证明自己已经长大,对一切管教都心生抵触。父母若一味压制,只会适得其反。不如退一步,给他们些空间。就像种树,幼苗时需要扶持,但也不能捆得太紧,否则反碍了生长。
赵家的情形却不同。老赵见儿子叛逆,索性撒手不管。结果那孩子愈发肆无忌惮,最终闯下祸来。可见放任自流也是不行的。管教与自由,就像风筝与线,没了约束固然飞不高,勒得太紧却会断线。
最好的法子,或许是像园丁对待幼苗那样——既给予阳光雨露,又适时修剪枝杈。孩子顶撞时,不必立刻驳斥;他们沉默时,也不必刨根问底。留些余地,反而能让孩子自己思考对错。
屋檐下的沉默,终会随着时间化解。当孩子真正长大,回首这段日子,或许会明白父母的苦心。而父母也会懂得,叛逆不过是成长的必经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