沉默的屋檐下

杨先生2周前 (07-08)心情阁100

东屋老王家的孩子,近来变了。从前见了人便"叔叔"、"阿姨"地叫,现在却只低着头,快步走过,仿佛地上有什么吸引他的东西。老王起初不解,后来才明白:孩子到了叛逆期。

叛逆期的孩子,大抵如此。他们忽然对父母的言语生出抵触,将房门关得严严实实,眼神里时常闪烁着不耐烦的光。父母叫他往东,他偏要向西;叫他吃饭,他却盯着手机一动不动。这光景,着实叫人头疼。

我见过许多父母对付这样的孩子,方法各异。有的厉声呵斥,有的苦口婆心,更有甚者,拳脚相加。然而效果往往不佳,孩子反倒愈加叛逆。这就像用手去抓沙,攥得愈紧,流失得愈快。

老李的法子倒有些意思。他的女儿去年也是这般模样,老李却不急不躁。女儿关上门,他便在门外放一杯热牛奶;女儿顶嘴,他反而笑起来。渐渐地,那扇门不再紧闭,有时甚至会开一条缝。我问老李秘诀,他只说:"孩子叛逆,不过是想要被当作大人看待罢了。"

这话确有几分道理。少年人急于证明自己已经长大,对一切管教都心生抵触。父母若一味压制,只会适得其反。不如退一步,给他们些空间。就像种树,幼苗时需要扶持,但也不能捆得太紧,否则反碍了生长。

赵家的情形却不同。老赵见儿子叛逆,索性撒手不管。结果那孩子愈发肆无忌惮,最终闯下祸来。可见放任自流也是不行的。管教与自由,就像风筝与线,没了约束固然飞不高,勒得太紧却会断线。

最好的法子,或许是像园丁对待幼苗那样——既给予阳光雨露,又适时修剪枝杈。孩子顶撞时,不必立刻驳斥;他们沉默时,也不必刨根问底。留些余地,反而能让孩子自己思考对错。

屋檐下的沉默,终会随着时间化解。当孩子真正长大,回首这段日子,或许会明白父母的苦心。而父母也会懂得,叛逆不过是成长的必经之路。

声明:本文由杨先生编辑整理推荐。致力于打造情感共鸣的阅读空间文章来源于互联网,不确定是否原创及转载。

            我们尊重原创,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告知 →意见反馈,我们将做删除处理!

本文链接:https://ieim.cn/mood/452.html

“沉默的屋檐下” 的相关文章

如果三十岁你还没有遇到喜欢的人

如果三十岁你还没有遇到喜欢的人

你好啊。不知道现在的你过得怎么样!我猜,应该不会太差吧。前两天回了老家一趟,突然找到了以前的日记本。那一整个下午,我都窝在沙发上翻看之前的点点滴滴。我发现,自己这些年真的变了好多。以前的日记写得琐碎又...

好好爱自己,比什么都重要

好好爱自己,比什么都重要

有位作家说:“等着别人来爱你,不如自己努力爱自己。”学会真正爱自己,是每个人一生都要学习的课题。一位农妇出生在贫苦家庭,一辈子以干农活为生。她76岁拿起画笔尝试绘画,80岁举办个人画展,画作在全世界进...

难以启齿的爱

难以启齿的爱

知道一个人在装逼,你会拆穿ta吗?我一直认为看破不说破是人生中必学的一个课题,毕竟你要知道,装的人很多,我们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会有装的时候,有时可能只是为了面子或者有什么理由难以启齿,学会理解,你要知...

成长,从分离开始

成长,从分离开始

成长,是一个永恒的话题。它不仅仅是年龄的增长,更是心灵的蜕变。而分离,往往是成长的第一步。无论是离开父母的怀抱,还是告别熟悉的环境,每一次分离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,让我们在孤独与独立中逐渐找到自己的方...

你若靛蓝,我便心安!

你若靛蓝,我便心安!

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,每个人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抹色彩。有人钟情于热烈的红色,有人偏爱宁静的绿色,而我,却独独被那深邃的靛蓝所吸引。靛蓝,像极了你的眼眸,深邃而宁静,仿佛能包容世间所有的喧嚣与不安...

只适合一个人的孤单,就无须强求两个人寂寞

只适合一个人的孤单,就无须强求两个人寂寞

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孤单似乎成了一种常态。我们习惯了独来独往,习惯了在深夜里与自己对话,习惯了在人群中保持沉默。孤单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为了逃避孤单,而选择与一个不合适的人在一起,最终却陷入了更深的寂寞...

发表评论

访客

看不清,换一张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。